由我队承担的“湘中锑矿找矿规律研究”科研项目,在经过省地勘局专家组验收的基础上,已于近日提交成果。这是在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队科研人员通过3年多的努力,对湘中锑矿找矿规律研究的再次创新,该成果共圈出7个找矿远景区,10个重点找矿靶区,并提出了各找矿靶区不同的找矿方向及找矿突破重点。
湘中地区为我国锑矿的重要产地,其典型代表冷水江锡矿山锑矿为似层状硅化岩型锑矿,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大型锑矿床。而脉状型锑矿有怀化沃溪、安化渣滓溪、廖家坪、新邵龙山、桃江板溪等大中型锑矿。这些矿床经过多年的开采,保有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为寻找新的接替资源,各地勘、生产单位及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找矿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大批地质资料,也获得了许多找矿成果,但却始终没有获得重大突破。为提高区内的找矿效果,2013年12月,我队向省地勘局递交了“湘中锑矿找矿规律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2014年3月,省地勘局同意该项目立项,并下达了批复意见书。
为了尽快地完成该项目的研究工作,2014年4月,队总工办和队地勘一院成立了科研项目组,并着手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工作。项目组在3年多的时间内,全面开展了区内资料收集、野外路线地质调查、采样分析、解剖典型矿床及综合研究工作。通过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对湘中地区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规律有了新的认识,特别通过对渣滓溪—羊皮幅锑金钨成矿带多个脉状锑矿床的综合研究,首次提出了“成矿阶梯性”概念,即在该成矿带上,矿脉出露在不同标高,矿体富集于不同标高,隐伏矿脉出现在不同标高;在浅表找矿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通过典型矿床的解剖及成矿区带的对比,在已知矿床周边及深部如何取得找矿重大突破,该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如根据渣滓溪锑钨矿区单个矿体侧伏、多个矿体侧列及深部发现多条隐伏矿脉,提出了在矿区深部及周边寻找隐伏、半隐伏矿体;类比龙山金锑矿床特征,提出了在东安牛头寨矿区深部寻找龙山式金锑矿。该研究成果在分析总结湘中地区锑矿成矿规律和解剖典型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共圈出了7个找矿远景区,并在7个找矿远景区内进一步圈定了11个重点找矿靶区,对区内的找矿工作无疑是一个重点突破方向。
省地勘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汇报后,验收专家组进行了提问和质询。专家组认为该科研项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目标任务,提交验收的资料齐全,并以92分的优异成绩予以验收通过。该研究成果的提交,对建立湘中地区成矿模式,总结找矿规律,指出本地区锑矿的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进一步促进湘中地区内找矿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十三五”锑矿找矿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