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汗水浇灌收获 奋斗践行担当——省资源所靖州县11万地灾调查风险评价项目工作小记

“资源所的工作人员地灾调查操作规范、严谨细致。”“去年,他们协助我局确定拟应急处置的隐患点,在调查阶段成果中筛选了60多处,项目组均实地反复调查了3遍以上。”“他们在野外调查中贯彻‘由已知现象推测预知风险’的工作理念,成功预判多处以往无威胁切坡建房户的风险性。”这是在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项目野外验收会上,靖州县自然资源局的领导对该项目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为此,靖州县自然资源局提出为项目验收加分的建议。


2021_10_08_09_56_IMG_0164.JPG


这个让地方行政部门赞不绝口的靖州县地灾调查项目组由10名资源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他们最大年龄37岁,最小年龄25岁,是一支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技术队伍,具有朝气蓬勃、敢干敢拼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在项目持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早出晚归,不论严寒酷暑,走村进户,对每一处地灾隐患点精准研判,科学详实记录着每一处风险点。两年来,项目组共调查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169个,农村切坡建房风险评价4629处,人居斜坡(沟谷)单元3230处,布设调查点10000余个,填写调查卡片20000多张。在全省89个同类型项目中,第三个通过野外验收,获得验收专家组最高评价。


一、攻坚克难 彰显“数字资源湘军”风采

2021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省域推进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省份。该项目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且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供参考,调查目标、技术要求均为首创,调查质量、风险评价精度也是该项目的技术难点。

接到项目任务后,资源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细致安排、精心组织,迅速成立项目工作部,制定专门联络、保障机制,抽调胡玄、王晓凌、高沛然等10名技术骨干组成野外调查小组,奔赴靖州县开展该项目的前期野外调查工作。


微信图片_20230615111756.jpg


野外工作环境复杂。调查伊始,便遇梅雨季节,白天晚上不停地下雨,河水暴涨,道路上水流成河。有的村庄出行不便,只有人行或电动三轮车能通行的泥泞小路。组员们身披雨衣,携带调查装备,负重前行,徒步行进到灾害隐患点。在渠阳镇江东村调查斜坡单元时,队员们为了拍摄第一手真实照片,爬上山坡进行拍摄。因地面湿滑,王恒不慎摔倒,手腕撑地导致浮肿,他依然坚持工作,以舍我其谁的精神,力保不耽误项目进度。

八月的靖州阳光炽烈,酷暑难耐,每走一段路程,他们都要脱下衣服拧一拧汗水,再穿上继续工作,脸上、手上被烈日晒得脱皮。为提高工作效率,调查组员们携带简单的干粮、登山杖、蛇药,餐风饮露。在隆冬季节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组人员每天顶着刺骨的寒风,摸排调查,大家经受住了身体与精神上的严峻考验。


微信图片_20230615113302.jpg


在完成庞大的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的同时,胡玄、陈弢、刘越盛等8名同志还要兼顾怀化市本级、中方县、溆浦县、辰溪县和靖州县5个县市区的汛期地灾防治任务。在汛期4~9月长期往返于各地,雨天值班,晴天调查。他们乐观地相互调侃:“我们不是在去往险情的路上,就是处置险情的现场”。


二、精益求精 大力弘扬“地质工匠精神”

85后的项目负责人胡玄白天“坐镇”项目部,检查掌握所有的资料,晚上组织项目组全体成员开例会,总结一天的工作,就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一起分析讨论。王晓凌充分发挥“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对同志们细心呵护,同时还要负责调查工作的技术质量把关。组长高沛然、史春晖带领着组员风雨无阻,以高标准规范要求开展调查工作。

在进行切坡建房风险性调查的初期,项目组发现如果完全参考《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评价标准,一些实际调查的切坡建房户会因为评价参数未达标造成漏判和误判。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项目组反复多次调查讨论研究,经请示相关领导和专家,最终决定结合靖州县实际情况,在评价低风险和中风险切坡建房户的临界值上对坡脚距、切坡高和切坡坡角等参数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本次微调使得项目调查结果更加切合实际。

对于人居斜坡单元风险判定的两种参考方法,项目组仔细学习研究,决定在采用经验法判定风险性的基础上,遇到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要人居斜坡单元时,再加入打分法相互印证,使风险评判更加精准、合理。他们除了各自在实践中摸索、互相交流,进行技术探讨和经验分享,还与其他项目组保持密切联系,学习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微信图片_20230615111819.jpg


三、主动担当 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在靖州县地灾调查项目组队员的眼里,在外排查就要做到各种角色的转换。他们的工作职责不仅仅是隐患调查,还要对隐患点当场研判,更要做好答疑解惑,化解村民的焦虑情绪。他们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一边做好地灾风险调查,一边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教会老百姓避险自救的方法,提高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淳朴的村民们对这群年轻人的工作都很支持、认可,总是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坐,歇歇脚。组长高沛然回忆起在坳上镇木洞村响水坝工作时,临近中午,突然下起大雨,该村的妇女主任组织村民为他们送去桐叶粑粑和雨伞雨衣。

队员谢安虎在平茶镇界牌村调查斜坡时,发现该切坡长满了野草,但距离村民杨某的房屋仅1米左右,且没有修筑护坡挡土墙。谢安虎及时找到户主,耐心细致地提醒他做好防范,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微信图片_20230615113309.jpg


工作之余,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还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及时统计并向县自然资源局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意见,指导地质灾害隐患切坡建房户及时清理塌方,修建截排水沟、挡土墙等除险处理。乡村路上随车捎带村民,帮阿公阿婆运送油菜、包谷,早晚跑步时拾捡垃圾,类似的事不胜枚举。


四、甘于奉献 舍“小家”为“大家”

一份份调查表,一张张现场照片,都是队员舍“小家”为“大家”,用勤劳和汗水换来的。项目实施最繁忙的2022年,正值怀化鹤城区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期间。多次静默阻止了返城回家休整的脚步,却阻止不了项目组成员推进工作的坚定步伐。他们做好防护,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022年底,正是项目扫尾攻坚的关键时期,又恰逢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感染人员剧增。王晓凌收到外婆病危的消息,在坚持跟团队制定、确认好扫尾的工作计划后,才匆忙赶回家,但最终没能见上外婆最后一面。


微信图片_20230615115305.jpg


二组组长史春晖是“地质第三代”,又是家中独子。他常说:“我是第三代地质人,我要继承和发扬好地质人的光荣传统,做好表率”。为了真实反映地质现象,收集原始数据,他任劳任怨与大家共同进出野外调查。今年4月,他罹患肺癌的父亲病重入院,而此时项目进入验收前重要阶段。史春晖白天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晚上赶去医院守护陪伴父亲。在得知300多个中风险以上斜坡单元要全部野外复核时,他说,“文溪乡、渠阳镇地质情况复杂,我最了解当地的地灾隐患情况,这次复核我必须得去。”史春晖安慰好父亲,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带着队员前往野外实地核查。


2022_05_26_13_04_IMG_5580.JPG


提到妻子生产“坐月子”,高沛然心生愧疚。因为项目工作任务紧,他无法陪伴在妻子身边,只能白天跑野外,晚上通过视频宽慰妻子。而95后小伙子陈弢、刘谢言更是主动在节假日留下来值班、跑野外,这两个外地小伙每次都说:“我们是单身汉,家里离得远,你们更需要团聚”。

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睿智、勇于创新的队伍,在两年多的项目周期里紧密配合、团结协作、各尽其职,高效地完成调查工作。他们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攻坚克难、精益求精、主动担当、甘于奉献,取得项目优异的阶段性成果。他们忠诚于地质事业,用汗水浇灌收获,用奋斗践行担当,彰显了“数字资源湘军”的责任与风采。(文/龚慧云  图/胡玄 王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