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作品
钟情地质 担当作为践使命
作者 杨志刚
每个地质人身上都有写不完的故事。在一些人看来,也许这些故事充满严寒酷暑、艰难险阻,甚至是伤痛离别。但对地质人来说,自己的经历充满了翻山越岭的激昂和幕天席地的豪迈。地质人能在一块石头上看出美丽的图画,能从山谷的风中听出醉人的交响乐,能在璀璨的星空里找到心灵的慰藉。许多时候,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富足更重要。精神的富足在于找到并坚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于为实现理想与追求而不懈努力与奋斗。
有时候我在想,究竟是什么让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不断地传承和发扬着地质精神,是什么一直在激发着地质人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我想那应该就是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吧,因为热爱则不畏艰苦,因为热爱而勇于担当,一步一步践行地质人的初心、使命。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转眼间,我从事地质工作已经16载。这16年间,我从刚出校门的毛头小伙子,到现在已近不惑之年。这期间我也曾经迷茫过、困惑过。寒窗苦读十几年,好不容易走出农村,却又回到了大山深处,住的是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屋,走的是蚊虫遍地的崎岖小道,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风刺骨。然而在一次次返回驻地的途中,尽管每个人汗水浸透衣背,却个个有说有笑,透露着满载而归的无限欢乐,让我深刻体会到地质人把工作当作乐趣、把事业当作使命、把敬业当作我们的职业习惯,让它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渐渐地,我爱上了地质工作,同时也继承着前辈们吃苦耐劳、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记得几年前,在沅陵县桥头黄铁铅锌钒矿项目中,因甲方融资洽谈需要,急需评审备案的勘查报告,临时通知我们要在15天内提交普查报告,一个月内取得报告储量备案证明。面对5千多米钻探、3千多方槽探、近万个样品测试数据的一个大型钒矿区,我们本着对甲方认真负责的态度,紧急集合项目组5人,按原始资料整改、数据处理、图件制作、报告编制等内容明确个人分工,每天至少加班至凌晨3点,除在家休息4-5小时外,全天在办公室连轴运转,连续在办公室吃了15天盒饭。通过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最终按时提交了勘查报告,而且报告评审时专家给出了92.5分的高分,获得了甲方的高度赞扬!也正是这样一件事,让我们充分获得了甲方的信任,同时也真正成为了甲方的朋友,该项目累计勘查投入已超过千万元,每年的结算也是非常的顺利。
这件事过后,我也曾复盘整个过程,是什么让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我觉得是热爱、是使命、是老一辈地质人传承给我们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我也始终坚信,指引我们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能做成一件事情的,一定是我们内心的坚定。我们认定了,无论如何,要把它做好。
当然,地质人也有自己内心深处的痛点,那就是对家人的亏欠。这些年,工作忙、野外出差等是家常便饭。上有八旬老父,下有上幼儿园的孩子,这一切只能交给妻子一人。看着父亲的老去,看着孩子的成长,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我的内心是复杂的。我是儿子,是父亲,也是丈夫,同时,我也是肩负着地质使命的地质人。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练就过硬的本领,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让自己成为一个真真正正有血有肉、有担当的地质人。唯有如此,才能让亏欠的心灵得到一丝丝的安慰。
亲爱的同事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地质事业也必将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向。我们年轻的一代,只有把推动地质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融入时代,融入事业,才能在地质工作大发展、大繁荣中增才干,长见识,在火热的地质工作中创造出属于我们的青春业绩,当好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