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心中若有阳光 足迹无往不至——组织人事部罗菁《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

微信图片_20240910083821.jpg

       编者按:为进一步激发青年职工们的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素质,营造一个崇尚学习、崇尚知识的浓厚氛围,近期,资源所团委组织开展了“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人物、作家)”为主题的第三期“书香资源读书荐书活动。我们拟选部分读书心得,分享供大家学习参考。同时,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够通过分享与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锤炼出一支学有专长、富有人文底蕴的职工队伍,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撒哈拉的故事》


  今天我要分享的作品是作家三毛的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传奇女子,她原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1943年生于重庆,后移居台湾。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76年移居加那利群岛,1991年在台北自杀身亡,终年48岁。这个作家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熟悉,但上个世纪70—80年代,她的书可谓是风靡一时,其中最受大家赞誉的就是这本《撒哈拉的故事》了。
微信图片_20240911093206.jpg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作者三毛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该书就是记录她和自己的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附近一个小镇上经历的一系列新奇、枯燥、惊悚、搞笑的生活故事,它更像是一本日记,将沙漠里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身临其境。
       在她的故事里,有三毛与荷西婚姻生活中关于吃的那部分趣事;有年轻的法官因为第一次在沙漠法院为别人公证结婚而发抖的手指尖;有当地人以为照相会把人的魂魄带走而去抢夺三毛的相机;有女人四年才洗一次澡;也有仅十岁的姑娘被愚昧的父亲安排出嫁;有可怜的哑奴被财主随意贩卖;有明媚的女子沙伊达被冤枉枪杀……沙漠的环境是恶劣的,沙漠里的人是刻板的,沙漠里的文化是陌生的。但是在三毛笔下,他们是鲜活的。是的,沙漠里一无所有,沙漠里也应有尽有。
       如同对待其他作家一样,对于三毛的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观点。有些人可能欣赏她的敏感和细腻,而有些人可能认为她的作品过于感性,甚至有的人可能认为她的作品创作成分过多。评价作家的作品是一种主观的行为,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相同,但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在给读者讲道理、给方法的书太多,而这本书只是在给你讲一个个故事,一个不论理、不堆砌、不上升高度的精彩故事,所有体会需要自己去感受。所以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让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用心、用情,将自己投入到书中的世界。如果你正好有点时间,不妨去读一下这本书吧。
推荐语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刚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网络信息才刚刚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异域的大门。
       她写得有趣活泼,于描述间,我仿若置身于撒哈拉,与三毛荷西一同经历那些贫瘠与快乐,也让心灵在阅读中得以放松。未知的民族与风俗,满足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喜欢作者字字平淡却充满力量的独特写法,喜欢她的自由又勇敢的灵魂,她的恣意潇洒和随性而为。三毛真正的技能是通过挖掘细节、刻画细节,为故事增加深度和启示。无论是撒哈拉的苦痛和压力,还是她的自我寻找和内心斗争,三毛都以她擅长的方式将其描绘出来,引领读者跟随她的脚步踏上一段精神之旅。在沙漠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挑战,但是无论境遇好坏,她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有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这也是我很佩服三毛的一点,她既能够欣赏异国的风光,也能够接纳美丽背面的粗糙,不仅有踏上异国的一腔孤勇,更有苦中作乐的一片赤诚。
       艺术家的手果然是有魔力的,看完了之后,我觉得这明明是一本沙漠生存记,她却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艰苦的日子过成诗。(文  组织人事部  罗菁)
微信图片_20240911093215.jpg

上一篇:不合时宜乘风归去 风流千古踏浪而来——地灾中心滕丽平读书心得
下一篇:地理的足迹 历史的回响 文化的自信——规划中心张鑫《文化苦旅》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