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我队中标新化、涟源、娄星区、武冈四个县市区的第三次国土调查项目全野外核查任务,共有68个乡,1439个村,面积达6048平方公里。时间之紧、任务之重、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创我队建队以来的历史之最。
面对这一艰巨的国家重大项目,我队497名同志奋勇向前,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达432人,占到了87%。他们分别由我队职工、外聘人员和外协人员构成,组成了一支支野外作业冲锋队。
榜样,已经成为这支年轻队伍支撑自己的动力。他们撸起袖子,冲锋在前。
闫奉伟,35岁,新化项目的负责人。他常常鼓励年轻人:“沉在一线,没有什么‘破’不了的‘冰’!”在项目初期,他自己钻研学会相关技术后,不仅要制作ppt讲课,还要总结文档资料和数据报告。
聊天时,闫奉伟耸耸肩膀笑着说,“我一个月在家住一晚就不得了,老婆都说,家里跟旅馆一样。女儿都1岁了,都没陪过她几天。但是‘三调’时间实在太紧了,连队长书记都在亲自做后勤,身边的同事又都这么拼,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必须冲锋在前……”是啊,必须冲锋在前,我想,这也是一名项目负责人的铮铮誓言吧。
唐志祥,33岁,地勘一院技术人员。5月5日中午12点,他在涟源梅江镇的山上查证图版时接到妻子的电话,“小女儿被开水严重烫伤了,现在昏迷不醒,怎么办啊?你快回来啊!”妻子在电话那头嚎啕大哭。唐志祥站在荒凉的山头,颤抖着双手拔打了项目组的电话求助。正准备下班的我接到了老公姜魁的电话,他要我立刻赶到唐志祥家协助其妻子送孩子就医。
当我赶到他家时,母子三人正抱着哭成一团。原来孩子打翻了装满开水的热水瓶,她身体大面积被烫伤。在给孩子脱掉衣服时,身上被烫伤的皮被一起给撕了下来,孩子疼得撕心裂肺地哭。在送孩子去往医院的路上,孩子的母亲自责地不停地扇着自己的耳光。
直到下午5点,唐志祥才拖着一身疲惫,满身泥泞地赶到了医院。他强忍住心痛、自责,一边抚摸着宝贝女儿,一边安慰着伤心的妻子,他多么希望烫伤的是自己,多么希望自己能多照顾一下孩子,但是,这仅仅是“希望”。当天晚上他又匆匆赶回了项目部。
目睹这一切,亲历这一些,我们党政办人感动着、钦佩着,义不容辞地拿起了手中的笔,按照党委书记许云舟要求:做好“三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好的典型、好的作风挖掘好,总结好,宣传好,成为影响全队的强大正能量。
党政办迅速成立宣传报道小组,每天在微信群中发送日记,及时跟踪报道“三调”工作进展、挖掘先进事迹,鼓劲加油。
派出的三名司机每天接送“三调”参战人员,恪尽职守,起早摸黑,任劳任怨,还不时从前方发回现场图片,讲述身边发生的事。全队职工对“三调”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各个微信群都在传播“三调”信息。有前方人员交流工作经验、讨论难题、分享心情的真情对白,也有后方人员慰问伤员的暖心话语;有领导期盼鼓励的寄语,也有普通职工的良好祝愿。字里行间充满着温情,充满着关怀,充满着向上的正能量。
5月4日,青年节。队长李晴日在党员干部微信群中高度评价了“三调”工作:三调攻坚战,任务特重,时间特紧,要求特高,使命特荣,责任特大,影响特深,史无前例!全队上下同心合力,众志成城,攻有序,战有力,苦尽吃,劲尽使,责尽担,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新时代418精神!气势磅礴地呵护了新时代418核心价值观!
此时,全队上下团结一心;此刻,全队上下众志成城。所有的举动、无数的言语,汇成一句话——“我们都是三调人”。
我为我所在的这个集体而骄傲,我为我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而自豪!青春因“三调”而美丽,“三调”因青春而圆满。青年朋友们,请伸出你们年轻的双手,擎起希望的火炬,为了一生所钟爱的地质事业,担当责任、砥砺奋斗,留下无悔的青春印记,写下无愧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